“医学生”身份处于一个灰色地带,他们只是具备远超常人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本文来自《医学生机舱救人被质疑“无证行医” ,你怎么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救不救”与“扶不扶”,有区别,但本质是一样的。
“医学生”身份处于一个灰色地带。他们具备远超常人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但尚未获得法定的执业医师资格。在非医疗机构环境下施救,确实可能被解读为“行医”,从而触碰“非法行医”的法律红线。这是质疑声存在的法律基础。但对于医学生(或任何有医疗知识背景的人)来说,在紧急情况下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伸出援手几乎是本能,袖手旁观在道德和职业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质疑者过于机械地套用“资格”标准,忽略了“紧急情况”这个关键背景。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要求一个具备能力的人必须先亮出“执照”才能救人,无疑是荒谬且冷漠的。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公众舆论,都应旗帜鲜明地支持和褒奖在紧急情况下挺身而出的救助者(不管是医学生、医生还是有一定技能的普通人),并对无端质疑进行有力驳斥。
当然,再施救前应该正确的评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足以应对紧急情况,以及现场是否有更合适的施救者(如正式医生)。再情况允许下,向机组人员或患者/患者家属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并尝试获取同意或默认同意,再进行救援。
但在本事件中,患者是知情并默认同意的,并且事后也表达了感谢。在这种明确的情况下,不排除个别人出于嫉妒、偏见或其他不良动机进行质疑。尤其在网络时代已经逐渐滋生了“为质疑而质疑”的风气的情况下。
医学生机舱救人被质疑“无证行医”,本质上是一种“规则至上”的冷漠对“生命至上”的善意的无理刁难。它与“扶老人被讹”共享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作为最安全”的消极逻辑。
这种质疑在法律上、道德上、社会效果上都是错误且有害的。
一个健康、温暖的社会,需要的是不遗余力地为那些在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好人”,我们应该为这些行为扫清障碍、提供保护、大声喝彩,而不是用僵化的条条框框和冰冷的质疑去寒了他们的心。 在生命危急的关头,一个有能力并愿意施以援手的医学生,比一万个手持证件却袖手旁观的人更值得尊敬。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勇气和善意,而不是在规则背后筑起的高墙。
1、中美代表看东盟三国商谈!特朗普着急求表扬,中国才是谈判主力军,美贸易代表将与中方坦率对话
2、从不足百只到1200万羽!这只“贡鸭”如何振兴临武,撑起13亿产业?
3、东西问丨约翰·弗劳尔:美国为什么需要一座中国民居?,为什么美国人想搬到中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