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对公业务战略面前:浦发银行是时候提升一下危机公关能力了,浦发银行对公业务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5-07-29 04:20 作者:红场唐人

对公业务战略面前:浦发银行是时候提升一下危机公关能力了,浦发银行对公业务是什么意思

文:向善财经

2025年了,你见过把钱存银行,不仅钱没了,还被银行告了的稀罕事吗?

听起来挺玄幻的,但确实在浦发银行身上发生了。

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2021年11月,科远智慧披露信息,旗下子公司智慧能投发现,自己存于浦发银行南通分行的3.45亿元中的2.55亿元被质押了,并且科远智慧毫不知情。

今年五月份,终审判决公布,原告胜诉,由被告浦发银行南通分行向原告智慧能投支付存款本金2.95亿元及逾期利息。

事情到现在都算正常,反转出现在本月。

一是因为原告在强制执行过程中(原告单方面公布信息),发现浦发银行南通分行竟然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

二是浦发银行南通分行本月又把智慧能投给告了,表示其相关人员在办理过程中存在过错,要求智慧能投等主体对这2.95亿元承担连带责任。

储户在你这“丢钱”,钱还没要回来不说,又被银行给反告了。

不可否认的是,能反告客户,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浦发银行南通分行一定是在这几年的调查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少证据,找到了法律依据,也相信司法机构能给浦发银行一个公道。

不过,反诉客户能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假,但是从公关的角度来讲,这事儿偏负面,一是影响品牌形象,二是影响对公业务。

//下行周期,品牌建设很关键

从业务层面看,反诉这事没毛病,符合浦发银行的切身利益,毕竟终审判了3个亿,既然有证据,肯定不能当冤大头。

但从客户的角度看,这事儿观感极差。人性习惯同情弱者,更何况还有终审败诉的结果在,公关处理不当就是你浦发银行胡搅蛮缠,解释成本极高。

此时,哪怕你是对的,也会在客户心理留下一个先入为主的不靠谱的印象。

所以,对银行来说,危机公关没做好,首当其冲的就是品牌形象的问题。

银行业的金字招牌“诚稳义精,合规利实”,主打的就是信用体系、风险控制,最需要的就是靠谱的形象。

所以,浦发银行的相关部门最应该考虑的,不是怎么降低这两三个亿的损失,让科远智慧承担什么连带责任,而是应该把重心放在品牌形象的维护建设上。

反诉的行为着实有点抓小放大了。

虽然就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这事儿发展到现在似乎是南通分行的主观意愿,总行的参与度并不高。

但从外部视角看,虽然是南通分行出现的个体问题,但是前面毕竟有“浦发银行”四个大字。

中国人在日本随地大小便可以装韩国人,大不了呜哩哇啦再来句“思密达”了事,但南通分行的表现顺理成章的会被绑定成是所有浦发银行的问题。

而且,正如巴菲特说的:“如果你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只蟑螂,很快你就会遇到它的亲戚们。”,现实中哪怕真的只有一只,心理难免也会咯噔一下,更何况……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浦发银行已经在不同分行,多次出现了不同的合规问题,并因此领了四张百万以上的罚单,总罚款金额超800万人民币。

这四张罚单的缘由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业务违规操作,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挪用,未按规定开展业务等等。

代入储户的视角,倘若此时你有20个亿,需要去浦发银行办业务……全国光上市银行就有42家,他有没有可能左转进交通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这些国有行的大门?

所以对公关来讲,必须处理好这件事,往大了说,这事关整个行业的利益,就像那个寓言故事,树上十只鸟,开枪打中一只,还剩几只?答:0只。

比如当年某某村镇银行的事件,发生之后,信任危机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存续,据相关媒体统计,该地区潜在客户“藏现金不存银行”比例激增,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下降19%,全国村镇银行数量从1620家缩减至1534家。

巴菲特说:信任关系像精致的瓷器,打碎只需一瞬间,修复却要一辈子。

比如君乐宝,虽然现在经营平稳,没有什么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不少人一提起来,还是当年的三鹿云云。

所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现在对浦发银行来说,维护品牌形象和信用体系,远远高于这两三个亿的损失;维护品牌形象和信用体系,远远高于这两三个亿的损失。

然而四年过去了,浦发银行还在想着怎么减少损失,现在旧事被重提不说,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放任下去,影响只会越来越恶劣。

比如最近体检行业的巨头,爱康国宾的危机,客户在这检测了十年,癌症三年前就已经潜伏了,现在需要的不是推诿解释,而是解决办法,让事情不再发酵,否则就会像现在一样,冒出更多的患者口诛笔伐。

当然,浦发银行的公关短板,也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今年4月份,就有浦发银行免除救火烈士信用卡债务,被口诛笔伐然后道歉的事。

甚至,这不是浦发银行一家的问题,从整个银行业的角度观察,公关这个词都是缺失的。

比如上半年,同是股份行的兴业银行陷入舆论风波的 “存款千万换实习” ,这是行业潜规则,大家都知道,但是敢拿到明处,明显就是对品牌公关和公众舆情没有任何考量。

可以理解的是,银行作为一个门槛极高的特殊的行业,过去属于肉多狼少,大家只要愿意张嘴,都能吃到肉。

但是行业都有周期,近几年的风向确实已经变了,竞争开始变得激烈,需要精细化的运营,以前是用户找银行,现在是银行找用户。

用户拥有了选择权,自然会变得苛刻。

更关键的是,现在人手一部手机,用户也有了发声的渠道,互联网也变成了情绪放大器。此时,危机公关的能力就变得尤其重要。

比如小米汽车的成功就离不开他的公关能力,怎么亲近消费者?怎么在舆论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妥善处理?小米的口碑好,除了产品,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的。

况且,浦发银行现在也处于新管理层刚刚就位,想要重拾“对公之王”的关键时刻,对公业务的口碑更不能出差错。

//重拾“对公之王”,需要公关,需要品牌心智

从业绩表现看,尽管公关层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在这几年经历过管理层的变动之后,浦发银行去年成功摆脱了2021—2023年经历连续三年营收净利“双降”的颓势,迎来久违的净利润正增长。

天眼查APP显示,浦发银行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2.46%,结束了连续四年的负增长,今年一季度营收利润双双正增长。

在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直言:要复活、激活原来的“对公之王”基因,目前来看,效果似乎还不错。

虽然24年的对公存款表现平平,同比-0.44%,环比-2.36%,但今年一季度,可能是受开门红的影响,对公存款显著增长,同比增长8.61%,环比增长5.43%。

对公贷款业务方面,浦发银行去年末对公贷款总额达到3.5万亿元,较上年末实现了11.11%的较高增速。对公贷款总额的总量占比也上升到65%。

不过浦发银行虽然对公业务有抬头的迹象,但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导致其对公业务的增长质量并不能算高,主要有几点。

一、不良方面,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作为对公业务的竞争对手,不良率分别只有1.16%和1.07%。

而浦发银行的不良率,虽然从2024年末的1.36%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33%,关注率从2.34%降至2.26%,但是和同行相比,仍然在高位。

业内专家王红英还表示“不良率的下降主要得益于政府化债及房地产贷款重组等外部因素,并非完全源于合规风控水平的提升或金融科技驱动下内控管理质量的实质性改善。

说白了,合规方面,浦发银行内控仍然有待提高,整个24年,浦发银行83张的罚单数量也远超同行。

二、净息差,浦发银行2024年1.34%的净息差和中信的1.77%、兴业的1.82%相去甚远。同期股份制银行净息差均值为1.65%-1.70%,即使国有大行均值也有1.40%。

因为其对公的规模和兴业相似,也侧面表明,可能浦发银行对公客户的议价能力强,低成本结算存款留存不足。

三、重组贷款飙升,虽然浦发银行在这类贷款的披露中没有写明增长百分比,但在经过对23年,24年年报的对比之后,我们就能发现:2023年重组贷款8.64亿,2024年369.32亿,同比4275%。

当然了,这可以解释为重组贷款的口径不同,这一点在多家银行的年报里都有提及。但也能一定程度上反应其资产质量下行,注意观察后面的不良数据情况就能印证。

总的来说,纸面上的增长是实打实的,但是潜在的风险问题也很多,相比同行的规模增速、资产质量、风险控制都还有一定的差距。

本质上,这些差距都是在为品牌的形象买单,为什么增速不够?为什么不如兴业?

也许就是因为,当年浦发银行从“对公之王”的宝座上下来,就有业务违规的因素在里面,对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所以对浦发银行来讲,此刻更应该关注的还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如何树立优质的品牌形象。

如今,也正是领导换届,开启生机勃勃的新篇章,公关层面,更应该树立一个可靠的品牌。

更何况,出问题的是对公业务,复苏的重心也是对公业务,对客户的处理也要更加小心谨慎,避免重新掀起被时间抚平的品牌伤疤,造成新的舆情。

最后,祝愿浦发银行能如愿以偿,重登“对公之王”宝座。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Top

1、全新坦克500如何?我替你测了:有坚持,也“听劝”了

2、坐标上海,真的有非常多人去济州岛旅游,才搞清楚济州岛吸引人的原因

3、跟三亚比起来,济州岛的别墅,档次就像民宿,酒店像快捷,济州岛酒店房价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floome.cn/DHU/detail/aexvqx.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红场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