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影像记忆|“失联”88年的中国战地记者,民族从未忘却
“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1937年8月1日,《世界知识》杂志的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中,这句振聋发聩的预言穿透纸背。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洞穿时局、精准如炬的论断,竟出自一名年仅二十五岁的战地记者之手。 然而,就在文章刊发月余之后,这名年轻记者的身影便消失在弥漫的硝烟之中,“失联”至今。 他就是方大曾,被誉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公认的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 摄影 方大曾,又名方德曾,笔名小方,祖籍江苏无锡,1912年7月13日出生于北京。还在中学时期,他就用母亲给的7块大洋买了一架照相机,由此走上摄影之路。 1929年,17岁的方大曾发起成立“少年影社”,并举办摄影展。考入北平中法大学经济系后,曾任北平少先队机关刊物《少年先锋》周刊编辑。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摄影活动中,并通过自学成为摄影师,经常利用假期外出旅行、写稿和照相。 1935年,方大曾从中法大学毕业后,与吴寄寒、周勉之等一起创办中外新闻学社,任摄影记者。“一二·九”运动后,方大曾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年采访绥东战场,先后到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拍摄了大批反映当地民众生活的照片,发表在《良友》《申报》《世界知识》等刊物上,获得广泛好评,在国内摄影界崭露头角。 方大曾的镜头始终对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记录百姓日常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朴素而真实。他留下的影像中有纤夫,有脚夫,有矿工,有农夫,有车夫,有流浪者,也有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方大曾的照相机镜头始终对准社会,关注社会动态和民生。在黑与白相映衬的影像中,他留下了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血与火、战争与苦难。 战地 1936年绥远抗战爆发,作为中外新闻学社唯一的摄影记者,方大曾赶赴绥远,在43天的行程中,全面报道了绥远抗战。 他深入到中国军队官兵中,拍摄了大量军队训练的照片,有修筑战壕、运送弹药的战士,防空演练、救护演习、防毒演习,以及士兵们的日常生活等,并写出了一些有影响的战地通讯。 在绥远前线,方大曾寄给母亲一张自己身着戎装、头戴钢盔的照片。上面写着:“母亲大人存念 男小方摄于1936年冬时执行摄影工作 于绥东战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战事起。10日一早,方大曾骑上自行车,只身前往卢沟桥。 《卢沟桥抗战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十日清晨,战争既停,记者乃骑着自行车赴卢沟桥视察……日军虽云撤退,但是仍在平汉路丰台的岔道的沙岗底下搭着四五座帐篷,到卢沟桥的公路,须经过这条岔道的一个涵洞,有两个日军在涵洞口上放哨。我经过这里的时候,被日军截住……一小时后,我被放行,穿过涵洞再行了一里许到宛平城下。” 1937年8月1日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第6卷第10号发表了署名“小方”的《卢沟桥抗战记》及若干张照片,这是第一篇以图文形式向世界介绍卢沟桥战地情况的通讯,为世界了解中国全民抗战发端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信息。 1937年7月28日,方大曾在保定与范长江、陆诒、宋致泉相遇,由范长江举荐,他以《大公报》特派记者身份赴华北战场,报道抗日前线最新战况。
这一段时间,方大曾陆续发表战地通讯《前线忆北平》《血战居庸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由保定向北去》《从娘子关出雁门关》《平汉线北段的变化》等。
1937年9月30日发表在《大公报》上的《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最后写道:九一八,写于保定,寄自蠡县。这是方大曾最后一篇见诸报端的文章,从此以后,这位活跃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的优秀战地记者,像谜一样消失,再无只言片语存世。
方大曾失踪后,家人曾苦苦找寻,始终无果。
随着时间推移,方大曾渐渐不为人所知。
追寻
2000年,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在央视播出。纪录片导演冯雪松从1999年了解到方大曾的故事后,开始了对其持续至今的寻找,先后出版了《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等专著。在冯雪松的推动下,2015年7月7日,“方大曾纪念室”在保定落成。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永华南大街465号的光园,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得名,民国时期由明代大宁都司右卫署和断事司改建而成,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大曾纪念室便设于此。
走进方大曾纪念室,不大的房间内,四面墙壁上布满方大曾的新闻作品。在房间的一端,方大曾的半身铜像占据着正中位置。在房间的另一端,玻璃展柜里一只旅行箱常吸引参观者驻足,这是方大曾唯一存世物品。
2018年7月7日,方大曾研究中心在河北保定成立,该机构以发掘研究方大曾等抗战记者、报人事迹和传承抗战精神为宗旨。
“方大曾的前线采访多在保定一带,他最后一篇报道写于保定,最后能查证到的足迹也在保定,所以在保定建立方大曾纪念室和研究中心。”方大曾研究中心主任孙进柱说。
2006年3月16日,方家三代人精心保管近70年的837张方大曾摄影作品底片,由其家人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社会共有财富。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消失于历史深处的方大曾,似乎猛然转身,向如今的我们走来。
近年来,方大曾纪念室与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学校建立联系,成为新闻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基地。
“在方大曾的身上能看到,在民族存亡之际,中国青年对国家、社会、民族的关注。研究方大曾,是要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这位中国战地记者,延续国家记忆,传承民族精神。”孙进柱说。
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曾评价道:“范长江与方大曾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一个长于文字,一个长于摄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
方大曾曾经记录的土地,现在已是海晏河清、生机盎然。那些由他镜头捕捉到的难忘瞬间、在他笔端流淌的抗争史诗,穿过历史的硝烟,成为中国军民百折不挠意志的永恒见证。
来源:新华社
编辑:吴虹莉
1、“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推进合作” ——访欧洲丝路智联促进会联合创始人克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