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炫技,要落地:百度这次讲了一个“用起来”的故事
作者:高见
7月26-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举行,百度的三项成果——萝卜快跑、飞桨深度学习平台与百度智算集群——入选“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成为国家层面认可的“AI国家队”。与此同时,百度慧播星现场发布新一代数字人技术Nova,将于10月正式上线,标志着超头主播能力复刻进入规模化量产时代。
从无人驾驶到数字人,从AI框架、底层算力、模型能力到最后的落地应用,百度并没有像外界设想那样执念打造所谓的“超级应用”,而是回归一个务实命题——如何让AI真正被用起来。在“萝卜快跑”驶出国门、“数字人”创下5500万GMV之后,百度选择把“技术炫技”藏在背后,讲一个更切实际的故事:AI要超级有用,而不是超级炫酷。
01“萝卜快跑”进“国家队”,百度AI落地棋局再落一子
在技术秀场扎堆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度并未押宝“最强模型”之争,而是选择将三个已落地的AI成果推向台前——萝卜快跑、飞桨深度学习平台、以及百度智算集群。这三项成果一同入选“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代表着AI应用从实验室走向落地、从平台走向产业的阶段性成果。
相比飞桨与智算集群所承载的基础能力,萝卜快跑的入选,透露出更强烈的“现实感”:这是一项已经在路上“跑起来”的AI应用,并已经走出国门,把中国的无人驾驶技术带到更广阔的场景中去。
在WAIC现场,萝卜快跑实实在在地承担了大会接驳车的职责,为嘉宾和观众提供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这种“自己带着场景上展会”的方式,也正是百度AI应用战略的鲜明特征——靠实用;不讲“超级应用”,而是打造“超级有用”的能力网络。
从国内跑向全球,萝卜快跑的应用落地轨迹正在加速外扩。今年7月,萝卜快跑宣布与全球最大出行平台Uber达成战略合作,将数千辆无人驾驶汽车接入Uber全球出行网络。3月,萝卜快跑先后在迪拜、阿布扎比实现规模化落地;出海版图的进一步扩大,也标志着中国无人驾驶技术正式进入全球视野。
截至今年五月,萝卜快跑已为全球用户提供了超过1100万次出行服务,是国内少数实现“无安全员常态化运营”的平台之一。而放眼海外,百度的这条出海路径也显得格外稀缺:相较于其他仍以技术展示为主的无人驾驶企业,萝卜快跑更为“实用主义”,它不讲未来交通愿景,而是埋头干活,用“能跑起来”的服务站稳脚跟。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百度AI战略的缩影。在AI相关热点不断刷屏的同时,百度并未掉入“技术自嗨”的陷阱,而是坚持围绕“搜索+信息+服务”的主航道推进AI应用体系的建设。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2024百度世界大会的发言再次强调:百度不是要推出⼀个“超级应⽤”,是要打造数百万级“超级有⽤”的应⽤;同时,AI也在重构百度其他应⽤,如搜索、百度⽹盘、⽂库等。
02·数字人不是秀,是平台
如果说萝卜快跑让人看到百度AI“跑”起来的能力,那数字人直播,则是百度在回答另一个问题:AI能不能“说”,还能不能“说得有用”?
6月15日,罗永浩在百度优选完成了自己的数字人直播首秀:1300万人次观看,GMV突破5500万元,一场直播带出“AI主播”的想象空间。但热闹之后更关键的问题是:这是“个例”还是“模式”?
在WAIC大会上,百度慧播星带来了答案——一整套平台化、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在百度展台现场发布的新一代数字人技术Nova,则是实现了三大核心突破,并宣布其具备“标准化交付”的能力。这不是一次更新,而是一次转型:从“能不能播”,转向“批量播谁都行”。
这一变化意义重大。数字人不是新概念,但行业普遍仍停留在演示阶段,能用、可控、可运营的产品寥寥。百度这次不再围绕“像不像人”展开叙述,而是围绕“能不能应用落地”:平台化、全链路、嵌入业务。这正好击中了行业当下最大的不确定性——如何把AI从演示变成生产工具。
• 一是“系统级整合”。不同于大多数数字人产品碎片化工具组合,Nova打通了内容生成、语音情绪建模、播控调度、商品管理等链条,是一次底层能力协同后的平台化发布;
• 二是“业务级对接”。它并不孤立存在,而是接入百度电商、信息流、搜索等生态,具备真实流量与业务承载场景;
• 三是“人效级替代”。Nova使普通用户也可获得媲美头部主播的专业带货能力,这标志着超头主播能力复刻进入规模化量产时代,而非1:1复刻某个“名人IP”
换句话说,它不是“再造一个罗永浩”,而是“把AI做成一套可用的人设模组”。
而这也正是百度区别于行业中“炫技式”数字人的关键。不是做一场秀,而是搭一座平台;不是技术表演,而是产品转化。
从跑得动到说得清,百度的AI正在一点点变得“可被使用”。不做明星应用,而做基础能力,是百度AI应用矩阵的一贯策略。数字人直播平台,只是这个矩阵中的又一块拼图。
03·“超级有用”的AI应用矩阵,才是百度最具确定性的“增长飞轮”
从萝卜快跑到数字人,再到WAIC大会展区里琳琅满目的AI应用,百度正在展示其AI应用矩阵的系统化成果。将“大模型的最终价值”回归到用户可感、产业可用、业务可复用的现实路径上。这个战略选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落地场景验证:百度不是要推出一个“超级应用”,而是要打造数百万级“超级有用”的应用。
在WAIC大会展区中,百度集中展示了“秒哒”“文心快码”“文库”“网盘”等AI原生或重构型产品。其中,“秒哒”以一句话做应用 + 多智能体协作 + 多工具调用" 的技术组合,颠覆传统开发流程。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即可自动生成完整功能代码,实现“3分钟生成+1小时迭代”的极致开发体验,生成智能表单、H5邀请函及个人博客网站等,“文心快码”则是面向程序员的AI编码助手,凭借对自然语言与代码语义的精准理解,帮助工程师显著提升开发效率,是百度将通用大模型转化为垂直工具化能力的关键样板;此外,百度网盘和文库也分别以不同功能完成从信息存储向知识服务的价值跃迁。
这些产品看似分散,背后却建立在百度自研AI基础设施的协同之上。从算力到框架,从模型到应用,百度已经四层AI全栈自研。这种“层层有用”的架构设计,避免了AI能力的空转,也支撑了“超级有用”产品体系的稳定扩展。
与聚焦“大模型性能参数”或“端到端超级应用”的玩家相比,百度更强调“平台思维”和“系统性供给”:不是在等待一个爆款应用,而是在构建一个不断生长的AI生态网络。从行业视角来看,这种“技术 + 产品 + 开发者生态”的结合路径,不仅提升了自身商业抗压能力,也为更多中小企业与内容创作者打开了AI落地的入口。
可以说,“超级有用”不仅是一种产品导向,也是一种战略哲学。当技术红利消退,行业进入务实周期,百度的这套打法或许不是最快的,但显然是最稳的。在商业落地路径愈发成为大模型时代的核心议题之时,百度的全栈自研架构和落地节奏,正在为中国AI产业走出一条“既领先又可持续”的路径。
1、英语有一个问题,刚开始学的时候很简单,但是越学越复杂,英语怎么越学越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