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WAIC 2025首日看什么?从顶级智囊交锋到中国方案登场,四重主线浓缩AI时代最强对话

时间:2025-07-27 12:57 作者:铂金

WAIC 2025首日看什么?从顶级智囊交锋到中国方案登场,四重主线浓缩AI时代最强对话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简称“WAIC 2025”)在上海世博中心、世博展览馆拉开序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72位全球领军人物参会,包括12位顶奖得主(图灵奖、菲尔兹奖、诺贝尔奖等)、80余位国内外顶级院士以及215位产业大咖。

Geoffrey Hinton站上WAIC 2025主论坛讲台,向世界抛出那个关乎“人类智能是否可被模拟”的终极问题,一场横跨哲学追问、技术演进、治理框架与人才梯队的AI多维对话正式拉开帷幕。从国际共识的激烈碰撞,到青年力量的集中亮相;从大模型技术路径的深度剖析,到AI法治体系的制度探路,WAIC 2025首日论坛以“多线并进”的方式,全面释放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信号。一整天的密集议程,不仅点燃行业关注,也为全球AI未来的方向提供了真实而复杂的坐标系。

本文梳理了首日最具代表性的现场亮点,带你一次看尽今日AI高光时刻。

主论坛思想激荡

多元视角下的未来共构

主论坛以图灵奖得主Geoffrey Hinton的根本追问为起点,开启整日对话主线。他将“人类智能是否只是可被拟态的参数系统”直陈台前,引发整场关于AI本质与未来的集体思辨。与此同时,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以“从AI创业到用户与AI共创”为题,带来产业一线的实证路径。沈向洋、Eric Schmidt等思想巨擘围绕“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展开观点交锋,而姚期智引领的圆桌则将“同球共济”具象为如何推动普惠发展。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与企业家同台交锋,一场多元价值的主场对话,揭示了AI共同体建设的挑战与希望。

是否替代?Hinton抛出AI时代最关键提问


主论坛以图灵奖得主Geoffrey Hinton的根本追问开启全日对话主线。他在演讲中提出,数字智能与生物智能本质不同,却已在语言理解上趋于一致,人类甚至可以被视为“大语言模型”。他进一步强调:“全球主要国家应该构建一个国际网络,研究如何训练AI,使AI安于人类辅助,而不是消灭人类——即使AI终将比人聪明得多。”这场穿越符号主义与连接主义的思想回顾,最终指向一个极具现实紧迫感的问题:我们是否正在养育一只聪明得难以关闭的小老虎?当AI能力以指数级跃迁时,人类该如何确立主导地位,又如何确保技术不反噬其创造者?Hinton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一世纪命题,郑重地抛回了时代本身。

工具走向共创,AI与人类的关系正在重构


Geoffrey Hinton之后,MiniMax创始人兼CEO闫俊杰带来主题演讲《从AI创业到用户与AI共创》。他在演讲中指出,AI不再是互联网工具,而是一种新型生产力,正在持续增强个人与社会的能力。“AI公司不是提供链接的互联网公司,而是提供生产力的公司。”他以实际案例展现AI如何走向内容生成、科研助理与多智能体协同,强调模型正从模仿人类标注,走向学习专家解题过程,并进入Multi-Agent协作阶段。他判断,AI不会被少数人垄断,而是因模型差异性、系统多样性与开源生态而走向普惠。这不仅是他十五年技术路径的总结,也为“AI属于每个人”提供了可信的产业注解。

共建还是竞逐?全球AI协作之道如何开启


在“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展望”炉边对话中,Relativity Space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与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就中美合作、技术开放与全球治理展开深入交流。施密特指出,中国正成为全球开源模型的重要策源地,而美国公司多采用闭源路径,折射出两国治理模式的差异。他呼吁通过更深入的中美对话促进理解,推动全球AI治理共识,并强调:“只要我们开始工作,建立价值观对齐机制,合作信任就能从底层一步步构筑起来。”沈向洋亦表示,推动AI全球治理,必须从中美对话开始,携手推动世界更加开放与可控的智能未来。

两位科技领军人物不约而同地指出:AI不应成为地缘竞争的工具,而应成为全球协作的抓手。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下,开放对话与机制建设正是开启共建之道的关键钥匙。

如何开启如何普惠?对话“AI为谁服务”的时代命题


在圆桌《同球共济推动AI普惠发展》中,姚期智以“如何跨越AI鸿沟”为核心提问,与四位国际专家开启了一场横跨技术、制度与伦理的深度对话。哈德菲尔德指出,“经济学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大模型不可能凭空产生”,真正的挑战在于设计更公平的交易机制;蒙迪则强调,虽然训练成本高昂,“但获取其服务将越来越便宜”,前提是机制设计能保障边缘人群的可达性与可负担性。周伯文带来企业视角,提出“Make AI Safe”应取代“Make Safe AI”,将AI安全嵌入发展全过程。斯图尔特·罗素则以长远目光回应:“AGI的出现必将转化为全人类的公共资源”,这一理念标注了AI发展从技术优势向制度共识的转向。一场关于AI“为谁服务”的追问,正在推动全球构建新的技术伦理与治理框架。

从“AI三问”开启的智能哲学

回到问题本身

智能时代的终极思考该如何锚定?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台更快的机器,更是一面照见人类智慧极限的镜子。以“数学之问、科学之问、模型之问”为代表的系列深度论坛,呈现出一场跨界协同、理论创新的思想合奏。它们直抵AI发展的根部结构,映照出人工智能从工具理性走向科学与文明对话的新阶段。

数学与AI是工具链还是共生体?


在《人工智能的数学边界与基础重构论坛》上,徐宗本院士从“无限维问题”出发,指出当前大模型仍局限于有限维技术,难以触及智能本质。他提出,AI系统的评估应回归“极限理论”,从不动点与收敛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深度架构,为“AI是否真正智能”提供数理支撑。


Torsten Hoefler教授则以“推理语言模型(RLMs)”为突破方向,认为只有将大模型与强化学习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类人推理。他提出:“我们已经拥有海量知识库,但缺乏推理引擎。”这一中西交融的双重探索,一边追问AI的数学根基,一边指向推理能力的技术突围,为下一代智能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支柱与工程路线。

AI能否穿越专业壁垒、理解自然规律?

“人工智能赋能生命科学论坛”上,来自中科院系统的多位顶尖学者围绕“AI for Life Science”展开深度探讨,共同回应一个根本性问题:当人工智能进入生物科学核心场域,它是否已具备理解自然复杂性的能力?

面对AI与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陈润生院士指出:“人类对自身理解的程度,决定了AI能否真正成为我们的助手。”他强调构建跨尺度、多模态的“生命大模型”是未来核心突破口。李劲松教授则从科学智能的实践路径出发,提出“以科学问题驱动AI发展”的范式转向,呼吁技术回归科研本质。蒲慕明院士聚焦神经机制,揭示生物大脑在记忆提取、突触可塑性和脉冲发放等方面的独特逻辑,他强调:“脑科学不仅能启发更有效的AI模型,还能为AI设立边界与评估标准。”三位学者的思辨,共同勾勒出“AI for Science”从启发、驱动到反哺的科学闭环。

通用大模型的尽头是终极智能,还是规模幻觉?

通用大模型进入收敛期,Transformer架构是否仍具生长潜力,引发技术路线的深层分歧。继续堆叠参数,还是重构范式?非Transformer路径呼声渐起,轻量化与模块化趋势显现。与此同时,开源与闭源之争、主权模型的战略考量,也在重塑全球AI的技术与治理版图。第二日将重磅登场的多场大模型专题论坛,将聚焦技术演进、产业应用与制度框架的三重碰撞,勾勒大模型“下一步”的可能方向。

智能治理框架加速成型

规则、法治与共识机制同步推进

在AI技术极速演进背景下,治理议题不再是技术后的补丁,而成为演进本身的一部分。Geoffrey Hinton、姚期智、Stuart Russell、Yoshua Bengi等嘉宾围绕“可信AI的全球协同”展开探讨,AI法治论坛则聚焦“边界如何划定”的现实难题。智能治理的“共识机制”与“技术伦理”正在并行推进。

标准怎么定?AI治理倡议走向规则落地

在“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全体会议”上,Geoffrey Hinton姚期智围绕“如何培养具道德意识的AI”展开激辩。Hinton指出,仅靠规则或奖惩难以教会AI道德,“真正有效的是以身作则,就像养育孩子一样”,他提出应通过高度筛选的良好行为数据“养大”AI,并探索“AI教AI”的道德递归路径。姚期智则提醒,若人类社会本身尚不够善良,“我们无法确保不会有人制造出毁灭性的AI”,道德始终与情境相连。两人还探讨了量子计算的边界、AI是否是“异类生命”等前沿命题,提出未来或许需要“AI心理学”来理解智能体本身。在结束语中,两位大师共同呼吁:人类应彼此善待,以谦逊面对不可知的智能未来。


法律如何追得上技术?


《人工智能法治论坛》以“连接:AI伦理与法治”为主题,聚焦算法治理、平台责任与法律制度的前瞻探索。论坛强调,在生成式AI与大模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迭代必须辅以健全的法律与伦理框架,以保障AI的安全可控与可信发展。

论坛邀请杨建军、李学尧、张欣、崔聪聪、钱贤良等学者围绕“AI安全治理的法治路径”“中韩法律制度对比”“端侧智能治理”等议题展开研讨,提出从数字法学、网络治理、算法可审计性到跨国规制衔接的多维观察。圆桌环节则由来自交大、复旦、蚂蚁集团、亚马逊等高校与企业的专家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回应“法律如何追得上技术”的关键命题,为全球AI治理贡献中国制度智慧与实践方案。

青年力量与人才梯队集中亮相

AI的“下一个十年”

主论坛的最后一幕,将舞台交给了新一代AI建设者。复旦教授邱锡鹏引领圆桌对话,张祥雨、陶虎、Hamza Boukili等青年创业者与科研代表共探“年轻人的AI事业”。同期举行的SAIL奖颁奖环节,聚焦于一批“值得信赖的AI未来之星”,体现出人才机制与代际跃迁的系统构建。AI的未来不仅是算力竞速与模型演化,更是价值观、想象力与责任的接力传递。

“年轻人关心什么样的AI事业?”

在WAIC 2025主论坛的圆桌对话《年轻人的事业》中,话题引领人邱锡鹏抛出一个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问题:“年轻人关心什么样的AI事业?”张祥雨、陶虎、Hamza Boukili三位青年学者与创业者各自从科研实践、产业转化与全球视野展开回应,呈现出一代青年与AI共成长的真实轨迹。


张祥雨回溯大模型浪潮对科研范式的冲击,强调年轻人拥有“高采样温度、高学习率”的独特优势,得以在科研早期阶段大胆试错、快速迭代。陶虎则以脑机接口创业为例,提出“技术不问药方、唯看疗效”,强调青年创新需在系统工程中实现价值闭环。Hamza Boukili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呼吁构建真正开放的国际协同网络,认为“理解他者文化,是共同造梦的基础”。三人共同指出,在当前AI与世界深度耦合的变革节点,年轻人不仅是这场事业的技术构建者,更是制度参与者与价值定义者。

这场对话最终落脚于一个共识:AI不应是“AI人的AI”,而是属于这个时代所有人的公共事业。正如邱锡鹏所言,“AI的未来,不只由年轻人参与塑造,更由他们定义‘事业’的意义”

“谁是AI人才的未来之星?”

在2025 SAIL奖颁奖环节,聚光灯下的不只是奖杯的荣耀,更是对AI时代“未来之星”的集体致敬。作为大会最高荣誉,SAIL奖以“追求卓越、引领未来”为理念,设有卓越奖、应用奖、创新奖、先锋奖四大类,旨在激励全球智能创新,引领技术变革。


本届SAIL大奖,由潘云鹤院士颁奖,MiniMax副总裁严奕骏、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苗春燕、曦智科技创始人兼CEO沈亦晨、中国宝武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田国兵、清华大学徐智昊作为获奖代表登台领奖。他们展现出当代青年科技力的多元谱系:有人深耕底层模型,为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突破不懈努力;有人聚焦工业智能,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工业深度融合;也有人探索多Agent系统的协同范式,开拓人工智能应用的新场景。他们的脱颖而出,不仅是人才机制与创新土壤共同孕育的成果,更是新一代技术领导者逐步登场的鲜明信号。


今年的SAIL之星也随之揭晓,智元机器人、拓璞数控、中国电信、阿里国际、国家电网、地瓜机器人六家企业获得本届SAIL之星奖项,并由鄂维南院士现场颁奖。这些企业在人工智能的不同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它们的登榜,进一步丰富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生态,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从哲学追问到产业场景,从治理法则到硬件基座,从国际对话到青年登台,WAIC 2025 首日论坛汇聚了人工智能时代最前沿的思考与行动坐标。一个由智能牵动的未来,正在多元发声中浮出水面。

点个爱心,再走 吧

Top

1、美国密歇根州持刀伤人事件造成11人受伤 嫌疑人被逮捕

2、突发!老挝军队与柬埔寨武装人员交火,柬埔寨与老挝军事实力

3、国务院食安办:针对婴幼儿食品、赈灾食品等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我国婴幼儿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floome.cn/GAR/detail/avtfro.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