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欧盟对中国的三重定位,就像同时亮起了红黄绿灯……,欧盟对中国的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中美关系走入深水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但对中欧关系缺乏相应的准备。在拜登时代,美欧合流容易想象,但在特朗普时代,美欧关系紧张,欧洲难道不应该向中国靠拢才对吗?然而这并没有发生。
7月24日,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以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在北京出席第25届中欧峰会。REUTERS
欧洲理事会主席(可粗略看做欧盟“国家元首”)科斯塔是橡皮图章,欧盟委员会主席(可粗略看做欧盟“政府首脑”)冯德莱恩、欧盟外交专员卡拉斯、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固然亲美,但欧盟大政方向并不单纯由几个人决定。这几个人也是欧盟内部经过竞争和利益平衡才胜出的,他们代表的应该是欧盟利益。
美国、欧盟、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政治、经济、文化力量,英加日韩澳新挂靠美欧,印度、俄罗斯等统统划入“其他”。
人们喜欢用三国演义来比照美中欧关系,这很有道理,但是否符合三方认知,取决于视角。在三国里,北方的魏国最强大,最有侵略性;东方的吴国第二强,但实力与魏国有差距,本身对西方的蜀国也心怀不轨;西方的蜀国最弱小,但也因为生存压力最大而活得最机智、最精彩。
欧洲视角更加复杂。欧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起点,自认占据进步主义(如环保、人权、可持续发展、多元文化、福利主义等)的道德制高点,在美中竞争中具有合纵连横的杠杆支点地位,在这方面好比蜀国。由于工业革命至今积累的先发优势,具有堪比吴国的实力和战略地位。美国具有魏国的实力和战略地位,但具有吴国的“可友好性”和“可拉拢性”。中国则具有魏国的侵略性、吴国的实力、蜀国的战略地位,毕竟中国“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
在中美大竞争的当下,双方都在争取欧洲,欧洲认为这是机会。问题是,中国希望拉上欧洲对抗美国,美国希望拉上欧洲对抗中国,而欧洲呢?
欧洲本以为可以吃完中国吃美国、吃完美国吃中国,突然发现两头受挤、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中国对中欧关系突然走入深水区缺乏心理和物质准备的同时,欧洲对美欧关系突然走向深水区同样缺乏心理和物质准备。
欧洲早就接受了世界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现实,但Pax Americana与Pax Europa是相容的,不是相斥的。欧洲比美国先由俭入奢,对中国更是高高在上。但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突然长成了房间里的大象。欧洲以为“条条大路通向美国”,但现实悄悄变成“条条大路经过北京”。在新冠期间,欧洲突然惊觉自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之深之广,而“去风险化”根本推不动。
还有一些介于“农业欧洲”和“工业欧洲”之间的国家,比如法国,一方面有空客、雷诺、道达尔等,另一方面是酒类、香水和化妆品、奶酪、食品出口大国;荷兰有飞利浦和壳牌石油,但奶酪、花卉和球茎也是出口大国,荷兰的金融和服务也很厉害,有KPMG、ING等。
在欧洲尚处于科技前沿而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的年代,这样的体制问题不大。但在科技发展迅速、甚至跃进的当下,欧洲跟不上趟了,原有体制有崩盘危险。这正是欧盟当前的焦虑所在。
1、萨利巴:我们都知道哲凯赖什有多出色;目标是英超冠军,萨利巴 集锦
2、郭明錤:特斯拉AI6芯片预计用三星2纳米工艺,量产时间难测,特斯拉超级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