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7 16:49 作者:牛马风尘
“谢谢你,但这是一场战争,我们必须打赢它!”
在一座城市,夜色苍茫的街头,一位刚做完笔录的公民,扭头对年轻的民警说了一句话:
“谢谢你。但这是一场战争。我们必须打赢它。”
这不是一句电影台词,而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场景。
战争的起因,不是武器冲突,也不是边境摩擦,而是一张公开的信访回复意见书——一纸关于民族宗教政策执行偏差的投诉,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后,引发了某些人极度的焦虑和不满,甚至有人报警,声称“破坏民族团结”。
而这背后,藏着中国社会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迟迟未能彻底割裂的病灶:“教族捆绑”旧习俗与现代法治秩序的矛盾。
01
事情的起点其实很简单。有网友通过国家信访平台,投诉当地存在一个明显违反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精神的问题:餐饮经营资格被限定为特定民族,绕过了法律对企业经营主体身份的统一规范,而这一限定,竟然被贴上了“清真”名义的标签。
在这一背景下,投诉人提出——依据国家民委对“清真食品”的权威解释,清真属于食品属性,与民族身份无直接对应关系,任何依法依规经营者,均可申请涉清真资质,民族身份不应成为前置门槛。
换句话说,他质疑的是某地把“宗教风俗”与“民族身份”绑定在一起,从而变相设置了一种“身份特权”。
于是他通过合法渠道提出申诉,并按《信访条例》耐心等待60天内的回复。没想到在临期时,当地政府部门打出一张“延期办理告知书”。投诉人将这封公文发上社交媒体,配文一句轻松调侃:“这个信访有点难”,仅此而已。
而就在这时,某些人出场了——不是来讨论问题本身,而是直接越过争议焦点,扔出一张“民族团结破坏者”的指控大旗。
一场原本聚焦于政策纠偏的公共事务,迅速被引向更深的意识形态漩涡。
02
在警方接到举报后,投诉人被邀请前往派出所配合调查。整个过程没有压迫,没有训斥,年轻民警彬彬有礼,更多的是迷惑——为什么有人因为贴出政府公开文件就被举报了?为什么一个针对宗教行政执行的讨论,会被上升为“破坏民族团结”?
现场其实成了一堂“反向普法”课。投诉人一边接受笔录,一边现场展示各地政府就类似问题“即知即改”的官方回复——清真不是民族标签,而是符合宗教规定的食品制作方式;餐饮业法人主体应按工商法律注册,与民族无关;公共事务必须依法而非依“习惯”管理。
而这一切,正是多年来民族宗教治理中最尴尬的问题之一——基层治理者在“尊重风俗”与“依法行政”之间摇摆不定,习惯性以“怕事”代替“讲理”,以“旧例”替代“新规”。
年轻民警的表情从迷惑到惊讶,最后变为钦佩。他不是敌人,他是局中人,是这个系统被信息屏蔽的一环。投诉人没有喊口号,没有攻击谁,只是用事实一点点击碎那些被默认、被习惯、却根本立不住的“潜规则”。
这是一次思想与体制的短兵相接,一场非对称的信息冲突,也是一位公民对国家基层治理系统的一次“温和注入”。
03
“民族和宗教绝对不能捆绑”——这句话,投诉人在派出所说得掷地有声。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基本常识,在不少地方仍旧像“逆天改命”一般困难。
我们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在历史语境下,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稳”,选择了以民族身份作为宗教事务管理的直接依据,这其实是路径依赖导致的行政偷懒。一旦打破,“懒政惯性”就会跳起来反击。
但这种捆绑,长远来看就是毒药:
它助长了对民族身份的过度政治化,使得合法权益分配错位;
它制造了基于族属的行政壁垒,让公平市场变成身份通道;
它更破坏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基石,把族群关系异化成特权谈判。
而且,讽刺的是:国家层面这些年早就做出清晰界定,明确宗教事务应依法依规、去身份化、去利益化。但政策文件到达基层,往往被“地方经验主义”化解,最终成为“听起来对,做起来旧”的治理悖论。
更值得警惕的,不仅是政策执行走样,而是围绕这些问题的“舆论高压”现象:有人不解决问题,只解决提问题的人;不问政策对错,只看言论指向。
把“政策质疑”视为“意识形态对抗”,把“公开申诉”贴上“煽动仇恨”标签,这不是稳,而是虚伪,是一种懒政式“政治正确”。
他们不是真在维护民族团结,而是在维持现有利益格局的稳定不被打扰。他们怕的不是误解,而是真理。
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纸信访答复,引来警察询问;一段微博调侃,成了“举报信号”;一场笔录,反而成了普法教育。
04
结局很简单。笔录结束,民警说:“你可以走了”,还顺带提醒一句“以后少发点,别惹麻烦”。
但投诉人没有感到委屈,他反而说了一句更坚定的话:
“这是一场战争,我们必须打赢。”
不是暴力战争,而是话语权战争,是意识觉醒的战争,是信息透明与舆论审判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胜利,不是政策纠正,不是网络点赞,而是一次又一次公民站出来说:“这不合理,我要说话”——并且还能安全回家。
这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希望。
写在最后:沉默者,不再沉默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没有吵闹、没有煽动,只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正当权利。也许有人会说,他“太敏感”“太较真”,可就是这种“较真”,才是一块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试金石。
因为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民族团结,永远不能靠遮掩问题、压制声音来维护。它必须建立在法治、公平和公开之上。
也许他还会被举报、还会被叫去派出所。但在一次次讲理的过程中,制度的灰色地带会一点点被照亮,更多人会明白:
尊重传统不是固守错误,保护团结不是掩盖问题。
他不是极端分子,不是“反社会”,他只是一个希望祖国越来越好的普通人,一个坚持认为:
“民族和宗教,必须依法分开,不能一绑了之”的公民。
他说得对。
这场战争,我们必须赢。
作者:没门,自由撰稿人。
1、2025年中国内地电影暑期档票房破50亿元,2028年度电影
2、泰柬大战突然爆发,两支中式武器大军激烈对决,多款经典装备上场,泰柬关系
3、首次现身!中华穿山甲出没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从化流溪河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