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神坛上的陈佩斯:九十年代的因,今日的果,搜索陈佩斯

时间:2025-07-28 06:46 作者:唐小狸

神坛上的陈佩斯:九十年代的因,今日的果,搜索陈佩斯

文 |  天书 个人角度

  在2025年暑期档票房市场整体惨淡的大环境下,陈佩斯的《戏台》不是票房最惨的那个,起码上映两天票房已经过亿,超过上映9天的《你行你上》不少。不过,这部影片褒贬不一的口碑,大概可以代表着某种流行已久的“陈佩斯神话”的落幕。

  这些年来,陈佩斯在舆论中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营造一种人文涵养高深的文艺分子形象,虽然观者时常能感觉出这种人设有些名不副实,但毕竟对曾经的喜剧之王总是还有着一份期待。

  看完《戏台》会让人觉得,不管是陈佩斯这些年的立人设也好,还是《戏台》体现的主旨也好,陈佩斯一直都没能从当年跟央视的恩怨阴影中走出来。其实这背后还有另一条线索,陈佩斯作为喜剧之王,巅峰时期是小品电影两开花,如果说跟央视的恩怨导致陈佩斯退出小品舞台,那为什么在同一时间,陈小二在新千年后的电影领域也几乎失去了踪影呢?

  实际上,不只陈佩斯,赵本山在《男妇女主任》之后也退出了电影制作人的身份。

  国民喜剧王们的退出所引发的影响相当深远。观察国内票房市场崛起以来的影片类型构成我们可以发现,不管质量好坏,类型上整体是面向城市小资和中产群体,就算那些喜欢表演“悲天悯人”的文艺片导演,其作品也往往离接地气相去甚远。三大导们自商业电影时代开启后就集体悬浮,第六代们更不用说,到今天都在专门给外国人拍电影。陈佩斯,赵本山当年那类市井和草根电影基本绝迹于商业市场。

  这种退出不只是个人的退出,相应的受众类型,表演理念,演员选择取向,项目运作方式也都一并被市场遗忘。类似的还有冯巩,以张大民形象为代表,在八九十年代参演了多部市井类电影,虽然后面冯巩因为身份原因不适合再频繁出演电影,但后面也确实再难看到新的“冯式喜剧”出现。

  在由《战狼2》、《流浪地球》等开启中国电影工业化大门后,国产片一度和这几年的中美大势一样,被认为东升西降的时代即将到来。经过这两年春节档之外的市场低迷,虽然还远不能说中国电影的崛起就到此为止了,但眼下确实暴露出国内电影市场过度依赖稀缺优秀导演及其头部作品的问题,中间作品往往向上没有视听效果,向下不接地气,又经常沦为娱乐圈捧人,或者讨好粉丝和特定群体的畸形产物。中间市场过于薄弱,一旦头部作品缺位,大盘就容易岌岌可危。

  可以说,中国电影市场目前这种畸形结构,早在九十年代陈佩斯和赵本山退出时,就已经埋下因果。

  烈火烹油的八十年代与寒冬九十年代

  改开之后,文化领域也开始了体制转轨和市场化的漫长探索。80年代开始,以《少林寺》为代表,娱乐片,惊险片的比重开始增加。1987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出后,原本同为国有的制片体系和影院体系开始分离,此后制片体系相当程度的引入资本参与,并且造成了一种到今天还为一些人怀念的“百花齐放”的表象。到88年,娱乐片已经占到全年电影总量的六成以上,仅在这一年,王朔有四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被时人称为“王朔现象”。

  然而就像一开始的股市一样,在市场化初期必然会有的烈火烹油阶段过去后,九十年代中国电影一度陷入了濒临绝境的地步。

  在80年代娱乐片开始出现之后,如《少林寺》虽然全民火爆,但主流文化批评体系对此不以为然,往往认为娱乐片,惊险片是“低级庸俗,迎合观众的不健康情绪”。所以在水面之上,名利双收的是追求“作者表达”的第四代第五代们,先是改开之后的“反思电影”,“伤痕电影”,然后又是“寻根电影”。整体来说还是在把电影当成一种“知识分子”的表达和批判权力。(实际上,八十年代电影界的这种知识分子表达在两千年前后的评论者们眼中就已经问题多多了)

  然而“作者表达”抵挡不住商品经济大潮的需求。87年转型之后,一方面,电影制作的成本大幅上升;一方面,香港,美国,日本的影视作品大量流入内地,这迫使制片厂们必须尽可能多拍摄更卖座的娱乐片提升竞争力,以维持生存。

  烈火烹油的表象之下是初迎市场化的中国电影面临的第一次整体危机,一度繁荣的背后是对计划经济时期各大电影制片厂所积累资源的挥霍。比如第四代和第五代前期,本质上是拿着国有资产在进行“反思”和“作者表达”。所以改制之后,名导们转身通过向西方展示“东方奇观”获奖拿钱的方式维持生产,这一点在娄烨自己的表述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方面是名导们的名利心,一方面也确实是内地市场不成熟。当时的内地市场,无论是技术,市场成熟度还是监管机制都很孱弱,即使作品大卖也未必能赚多少。而娱乐片扎堆出现后,很快就因为技术水平的不足陷入同质化严重的地步,在电视和录相厅普及的时代,和域外产品们相比也无竞争力可言。

  如1992年《电影经济》杂志所说:“电影观众已经把看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和享受,他们绝不会从自己的腰包里掏一元钱甚至几元钱去买一堂政治教育课来上的。……电影市场之所以急剧滑坡,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和观众兴趣、电影市场的需要不对口、不对路。”

  后来的很多评论者认为,计划体制在制片领域的过快退出导致失去规模效应,面对冲击竞争力不足,是九十年代电影市场迅速陷入寒冬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细想一下就能发现,九十年代面临的竞争是什么呢?别说大陆,九十年代的港台在好莱坞攻势下也是节节败退。就算计划体制不退出,任由四五代导演们挥霍国有制片资源去进行个人表达,结局又能好多少?

  事后来看,计划体制当时不应过快退出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要用计划体制的力量去初步建立电影工业化的体系,生产出一些工业级的娱乐片标杆作品来引导市场走向,之后有序退出,这样才能在域外冲击大潮中有一搏之力。隔壁韩国电影在九十年代后半段开始崛起,一个重要成功原因也是一开始就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但以80年代的社会思潮和主流理论界对娱乐电影的偏见来说,这种设想也只能是马后炮了。上美最后的辉煌《宝莲灯》可以说是这种思路的产物,只可惜在当时已经迟了。

  陈佩斯赵本山败于“偷票房”

  陈佩斯从1985年的《父与子》开始构建自己的影视帝国,成熟的剧本逻辑,贴近生活的喜剧氛围是他的标志,哪怕到今天你看他的《二子电影系列》、《孝子贤孙候着呢》、《太后吉祥》等都不会感觉很过时。但是到了1998年他的《好汉三条半》却尽显“剧本很不完整,表演十分疏离,剧组尽显寒酸”的三大扑街指证,票房不出意外的扑街,陈佩斯身背巨债,无奈息影。

  同样是在1988年,已经在小品领域成为王者的赵本山摩拳擦掌投资拍摄《男妇女主任》,并在1999年的中国电影华表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等诸多奖项中大放异彩。然而这个良好的开局却也是结束,赵本山也宣布作为投资人退出中国影坛。

  两位喜剧之王同时退出影坛,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偷票房现象导致回报难以为继。

  如前一部分所说,内地电影在九十年代陷入寒冬。93年之前,电影发行制度仍实行“统购统销”模式,由中影统一发行。93年取消该模式,制片厂可以直接与影院协商发行,票房收入就变得尤为重要。

  发行制改革撞上电影寒冬来临,让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观影人数急剧减少,再也不复之前不管好片烂片至少绝不缺片子的盛况。这导致还在国有体制下的影院体系生存愈发艰难。

  影院不是单单一座影厅,而是包括驻扎城市的放映厅,走入乡镇的放映队、仓储、后勤还有庞大的离退休人群,这在缺乏相关稳固保障体系的情况下,每一天都在无时无刻的压迫者影院领导的神经。饮鸩止渴,别无选择,影院体系选择从票房上做手脚,分割制片方的应得收入。这反过来又加剧了电影市场的生存困境。

  引自司若《中国电影大片路》

  据笔者当年看过的报道记载,《男妇女主任》票房一出来,赵本山就拿出很多放映队放映该影片的实际场次,实际收入和他分账票房的差距去讨说法,扯拉一小年之后无果,赵本山最终改做影视剧,于是我们就在央视看到了《刘老根》。

  这也能解释一个现象,虽然说电影高于电视剧的认知在我国也成立,但我国的很多老戏骨反而在九十年代后普遍投身电视剧,电影显少有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即使出演电影,也明显能感到他们与大荧幕的疏离,或者总是有意无意的在强调“人艺”之类的舞台身份。以至于在徐铮黄渤吴京沈腾这批中生代崛起之前,我们最容易想起来的大荧幕巨星好像就只有葛优姜文章子怡等。

  九十年代的双输局面在当时的经济和发展水平下几乎无解。不过与国产电影的惨淡相比,从94年开始引进的好莱坞电影,票房火爆异常。《亡命天涯》2500万,《红番区》9500万(不算好莱坞,但影响力上达到好莱坞水平),《真实的谎言》票房过亿……作为对比,据《1994年国产故事片发行盈亏情况》统计,17家电影制片厂共计发行了93部新故事片,这些国产电影的收入全部加起来,仅略有盈余49.4万元。

  冰火两重天的对比背后,好莱坞大片自身的冲击力是一方面,另一面也让人无奈,比起国产电影,对好莱坞大片的票房核算要精准得多。另外如贺岁档开山之作《甲方乙方》,资方背景过硬,也能有效避免票房失真,获得丰收。

  至于不学名导们给西方人拍电影拿奖赚钱,背景也不过硬的电影人,很多都倒在了中国票房下一轮爆发的前夜。

  阴差阳错的房地产时代

  严格来说,以《英雄》为开端,由张国师领衔开启的国产大片时代是内地和港台影视资本在寒冬期的抱团自救,如果不是因为房地产时代的到来,很可能又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在《英雄》、《天地英雄》之后,这一阶段的中式大片多数都沦为跟风烂作,甚至还出现了像《无极》、《集结号》这样负面影响深远的作品。

  大门的又一次打开是房地产时代的到来。城市商业中心,小区配套商业地产等概念的提出,让大量商业影院伴随着地产业的腾飞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时如日中天的好莱坞电影则为这些新兴影院提供了利润的保障。

  同时,房地产商和煤老板,以及随后的互联网资本一起,成为了影视圈的新金主。《阿凡达》的火爆彻底打开了中国票房市场的想象空间,《泰囧》宣告本土电影再一次成为大众的选择,团购大战的疯狂票补则让城市居民在短时间内迅速重新培养起观影习惯。

  行业复苏就这么突然来了,以一种无关中国电影人自身努力的幽默方式。随之电影市场故态复萌,又是一片烈火烹油的景象。各路综艺电影,粉丝电影,营销电影如过江之鲫,本来已经不剩几口气的港台影视资本也借着大陆这个市场疯狂圈钱。在这个连《长安的荔枝》上映10天也没过五亿的暑期档往前回望,我们已很难理解当年那一堆堆烂片,怎么都能随便就收获几亿十几亿票房?

  再后面就是中国电影业正式打开重工业时代大门,发生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了,不必再复述。历史总是阴差阳错,房地产时代的电影市场已经和陈佩斯赵本山们无关了。

  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退出,房地产时代的电影市场高度资本化娱乐圈化,所谓影帝,影后,老戏骨们,大多时候都服从于资本规则之下,而陈佩斯赵本山们难以再凭借当年群众艺术家的身份和创作理念去参与影视资本游戏。(当年的《大笑江湖》本来可以是一次成功尝试,但由于台湾资本和编剧的参与让作品陷入失败,再后来的《西红柿首富》是台湾资本毁电影的又一生动案例)

  不仅是作为群众艺术家的创作者身份绝迹于商业市场,八九十年代那种群众式表演风格也从商业电影中退出,曾经作为喜剧主流题材的群众电影也让位于《泰囧》和《夏洛特烦恼》这类都市幻想题材。(另一条线索是传统群众艺术表演者培养机制在新千年后的失效,在语言类节目和影视领域中有着同样影响,见早前文章《春晚背后的中国文化困局与转机》)

  这里并非想以题材类型论高下,而是如开头所说,中国电影面临着中间市场薄弱的问题。中间市场的作用,一是填充头部大片之外的院线冗余时段,二是作为行业养人养技术养项目的蓄水池。比如好莱坞,票房市场之下是大量B级片和相应的碟片市场,日韩也是靠大批粉红和猎奇电影,曾经的香港更不用说。

  比起这些地方,大陆市场有着先天的制约,无法靠大量B级片甚至粉红片填充市场。本来,战争,历史,动画片这些题材也可以成为填充院线的中坚力量,但以前的技术力也实在有限,就算到今天,中国重工业时代的第一部古代历史大片都还没有出现,这放在世界影史中是十分抽象的。

  种种制约下,群众题材本应是填充院线的好选择,但资本化和娱乐化时代让国产电影选择以各种圈钱电影的方式填充中间市场。在群众们开始抵制圈钱电影之后,各种“议题电影”又成为资本的新宠儿,这一次更是离群众电影愈发遥远了,议题电影的目的就是挑动群众斗群众,让一部分人脱离和敌视群众。比刚才说到的没有历史大片更抽象的是,商业化时代我们都还没有一部公认的爱情片经典,市场就已经发展到靠性别对立电影圈钱了。

  终于发展到今天,群众电影缺位的结果清晰展露。在《流浪地球3》还未上映,《战狼3》基本已无可能问世,下一个有超级影响力的工业大片还不知道何时出现的情况下,中间市场的极度虚弱不知何时能缓解。笔者并不是说群众电影就能解决中间市场填充问题,但如果这条线没缺失,起码情况会比目前好不少。比如这两年反复被人提起的,赵本山主演的中国最好的公路片《落叶归根》,甚至哪怕是97年的《爱情麻辣汤》,放到现在上映,给人的观影欲望怎么也比现在这些性别对立电影强太多了吧?

  九十年代的因,今日的果,总之,历史进程就是这么阴差阳错。努力寻找出路的人倒在了黎明前,新时代的来临却让很多虫豸赚得盆满钵满。

  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条件能允许陈佩斯一直拍电影,那么他或许会有一天江郎才尽,更早暴露人设的名不副实,在大众眼中褪去光环;又或许他会凭借着喜剧之王的真材实料,在电影市场上熬到票房爆发时代名利双收,并因此淡化当年与央视纠纷的心结,不会再走上立人设的道路,免于被架在神坛上下不来。总之不管如何发展,大概都不会等到晚年才拿出一部与时代节奏脱节的《戏台》,让人们留下许多遗憾。

  阴差阳错的不只是大陆市场,香港在九十年代面临好莱坞冲击和亚洲金融危机后,也拿出了《风云》、《中华英雄》、《蜀山传》等大制作。

  客观说,这几部电影的制作放到今天看也是可圈可点,然而彼时大陆市场正处在起飞前夜,最后一博的香港电影工业化探索者也没倒在了黎明之前。此后香港电影迅速内向化重复化圈钱化,不仅再拿不出真正的工业大片,曾经引领风潮的港片美学也迅速凋零。直到2022年,古天乐拿出《明日战纪》,这场香港电影工业大片的最后一搏也以失败告终。

  尾声

  回顾历史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发生了什么,但回顾历史得来的经验又未必完全能指引我们接下来该如何突破。当前的中国电影面临的有老问题,更多的是新问题。经历了疫情开始的两轮电影周期(疫情周期+白纸周期,见之前文章《渣男电影VS捞女游戏》),中国电影还能不能回到工业化的正路上?

  起码目前中国动画电影的势头是明显朝着3D动画第一工业国的方向前进的。而在《流浪地球3》上映和中国实现载人登月之后,相信又会迎来一次工业电影的井喷期。

  只是,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和反思潮流把持下的电影发展方向偏离,计划体制迅速退场引发的混乱,电影资本下娱乐化之后的脱离地气,盲目逐利,制作成本极度膨胀等等老问题,是光靠工业化和技术进步也无法回避的。

  曾经,身处八九十年代的人们置身其中,无法看清历史的本来面貌。如今我们与那个时代的距离,应该足够让我们好好看清历史,有所明鉴了吧?

  参考资料:

  《市场与娱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创作走向》

Top

1、华北局地强降雨 抢险救援加紧进行

2、二战美国对华“援助”:史料揭开又一谎言,美国果然善于宣传

3、德天空:租借+强制买断!拜仁23岁边锋萨拉戈萨转会塞尔塔达协议,拜仁的萨尔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floome.cn/QYY/detail/dxlzpy.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唐小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