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WAIC 2025|具身智能无一“翻车”,透露出哪些信号?
撰文 | 雁 秋
编辑 | 李信马
题图 | WAIC官网
“二楼的半个场馆都摆满了机器人,这次大会倒不如说是机器人专场!”
在今年的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下简称WAIC)现场,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大抵都是如此。比起上海潮湿闷热的天气,具身智能的热度强烈而直接。
去年DoNews针对人形机器人进行了相关报道(感兴趣请移步至《人形机器人“十八金刚”谁会留到最后?》),那时的“十八金刚”虽然吸睛,但都在原地站桩,场内的机器人也仅仅是展示做咖啡、行走,表演后空翻。
一年过去,机器人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本届WAIC上有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亮相,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汇聚。
与此同时,机器人不再执着于“炫技”,而是可以担任超市取货员、康复训练助理,甚至组团进行流水线生产,变得更加“务实”。用一位相关从业者的话来说:“你能看到它们真正的价值。”
DoNews在展馆暴走2万步,带来前方报道的同时,也希望看清楚具身智能热潮未来的方向。
01、不仅会“整活”,还能真“干活”
宇树科技是大会毫无疑问的“顶流”,人形机器人G1的“擂台赛”,围观程度不亚于一场演唱会。
G1身高1.32米,体重35公斤,全身拥有29个灵火关节和平衡智能算法。在“对战”过程中,G1展示出了精彩的技能,包括拳击连招、干净利落的回旋踢,就算摔倒也不用人类干预,仅用数秒完成自主起身,恢复战斗姿态。
就在WAIC开始前,宇树发布了双足机器人新品Unitree R1,强调“运动的多样性是干活的先决必要条件”,看得出来,格斗表演是宇树认为的最好的展示方式。
今年WAIC的机器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和观众的互动更多了。离宇树不远的智元机器人,有着本次参会具身智能企业中的最大展台,约300㎡的空间里展出了工业、服务、家居、教育、文娱等五大商业场景展区。
其中,一身百事可乐元素的机器人引起人们的围观。这是智元与百事可乐再度合作推出的“百事酷宝”,以智元灵犀X2为内核,搭载情绪识别系统与场景化决策能力,它不仅能维持现场秩序,还可以递送可乐,并主动搭话:“想喝冰可乐吗?加冰更清爽哦!”
对面的精灵G1正在与人类进行冰壶互动,智元的工作人员介绍称,“G1可以通过识别分析,进而推理执行,这种能力暗示着服务机器人正从预设程序走向自主认知阶段。”
另外一家企业也强调了“自主认知”的特性。跨维智能带来的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DexForce W1 Pro正在为路过的观众制作咖啡。
与常规展示不同,这款机器人还接受了一番“故意发难”。
在机器人准备放置胶囊时,却被工作人员突然拿走,但它并未宕机或陷入混乱,而是短暂地停顿,双眼摄像头重新扫描桌面,几秒后,定位目标,再次精准取回胶囊,继续后续的任务。
跨维智能副总裁林嘉伟向DoNews表示,在面对错误和意外时,它可以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执行预设置下“傻瓜式”的既定操作。
“因为团队从一开始就瞄准为机器人打造通用‘大脑’的目标,我们不只是在教机器人‘做什么’,而是在教它'如何学'。”
成立于2021年的跨维智能是一家专注具身智能底层系统的高新企业,拥有自研DexVerse™仿真引擎与3DVLA大模型,通过Sim2Real路径助力本体训练数据生成与迁移,显著提升机器人的环境理解与操作能力。
目前跨维智能已获得数亿元A1&A2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领投方成都科创投、洪泰基金,以及天鹰资本、联想创投等一众新老股东。
02、可“单点作业”,也可“多方协作”
与过去展示单个亮眼技术不同,今年机器人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协同工作,以满足市场中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融入业务流程的需要。
国家级创新平台北京人形是业内首个实现公开真机演示的多具身智能体协作应用。展台上,几个机器人实现了一条完整的工业场景任务链。
比如,电控柜操作区模拟精细操作,灯泡质检线完成工业检测,物品封装区进行封装作业,机器人穿梭于三个场景之间,完成搬运工作。
北京人形工作人员肖雨欣告诉记者,这是基于其自主研发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各智能体机器人自主相互通报进展、沟通工作。
操作员只需在“慧思开物App”上发送“开始”指令,观众便能在大屏幕上见证从任务下发到多个机器人协同完成全链路操作的全过程。
专注医疗领域的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傅利叶”)带来了即将发布的最新款人形机器人产品GR-3。
这是现场为数不多采用“软”材质的机器人,其创新性地引入了“柔肤软包覆材”设计,强调“打破冰冷的形象,做有温度的机器人。”GR-3仅仅是坐着,没有任何动作,就吸引了不少人打卡合照。
在它的侧后方,是傅利叶全新升级的“具身智能康复港”,以GRx系列人形机器人为核心,融合多模态感知、大模型与精准运控,针对康养场景需求构建了导诊咨询、认知康复训练、上肢康复训练、运动功能重建以及远程康复五大训练交互模块。
在体验上肢康复训练时,记者感受到GR-2会变换手部高度和左右位置,引导体验者做伸够训练。工作人员介绍,“就算康复师与患者相隔千里,也能通过大模型远程控制操作,实现精准的恢复训练。”
据了解,“具身智能康复港”整合30款康复机器人,覆盖神经、骨科等方向,全国落地超300家医疗机构。
03、零“翻车”,拐点已至
具身智能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半年,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各种案例展示似乎都在传递商用化进程加快的信号。
最鲜明的信号,是前不久中国移动一笔高达1.24亿元的采购订单落地。
同时,据IT桔子,今年前5个月,在具身智能赛道发生的融资事件,要大于整个2024年全年的融资数,其融资额也已突破230亿元,超2024年的总和。
从业者也保持着乐观的态度,7月27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大会相关的论坛分享中表示:“我个人感觉,今年上半年全中国智能机器人行业,无论是整机厂商,还是零部件厂商,平均达到50%到100%的增长。”
这种增长并非空穴来风。目前机器人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几年前,一台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可能高达数十万元,而如今,部分企业通过核心部件自研,已将整机成本压缩至3万美元以内。宇树前不久推出的消费级机器人R1,售价仅3.99万元,堪称业内“价格屠夫”。
比起去年大会上机器人“翻车”的画面,今年的表现堪称“完美”,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老牌巨头,都在尽力展示最好的一面,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和用户。
不过,有一个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行业能否在资本耐心耗尽之前,完成自我“造血”?今年的80家企业,谁又能走到最后?
目前,具身大模型还不够泛化、通用、成熟。不论是机器狗还是人形机器人,还只能在部分垂直领域落地应用。
而且大多机器人的目标客户都在B端,宇树科技今年To C,上半年业绩也很不错。但这只是个例,也是短期的财务表现。亏损,才是当下整个具身智能的常态。
具身智能的未来是“星辰大海”,但首先要低头面对现实,现在讨论商业化为时尚早,行业从启蒙到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技术再怎么加速度,脚踏实地终归是发展的核心。
(除特殊标注外,文内图片均为DoNews拍摄)
1、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北京地铁明日早高峰延长2小时 出行提示→
2、国家防总针对北京天津河北升级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河北防汛应急响应级别
3、国家防总针对北京天津河北升级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河北防汛应急响应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