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120亿美元天价交易!恒瑞医药打包12个项目出海,创新药BD进入航母时代?

时间:2025-07-29 03:02 作者:射手座李不二

120亿美元天价交易!恒瑞医药打包12个项目出海,创新药BD进入航母时代?

“医药一哥”争霸赛中,恒瑞医药继续出招。

7月28日,恒瑞医药涨停封板,A股股价大涨10%,报62.04元/股,市值也达到了4118亿元。这背后,一笔“打包式”BD(商务拓展)点燃了市场。

据恒瑞医药发布的公告,其与葛兰素史克(GSK)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HRS-9821项目以及至多11个项目(覆盖肿瘤、呼吸、自免和炎症等多个治疗领域,目前处于非临床研究阶段)的全球独家权利(不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有偿许可给GSK。

据协议,恒瑞医药将获得来自GSK的5亿美元首付款。另外,如果所有项目均获得行使选择权且所有里程碑均已实现,恒瑞医药将有资格获得未来基于成功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付款的潜在总金额约120亿美元。恒瑞医药亦有权向GSK收取相应的分梯度的销售提成(不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

这样的大动作,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出海纪录,也进一步抬高了投资市场对恒瑞医药的预期。在BD这一长期战略下,恒瑞医药创新药管线的全球竞争力确实在不断增强。

管线日渐丰富,BD节奏相应加快

今年创新药BD的热度有目共睹。

根据中邮证券研报,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许可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赶超2024全年BD交易总额。不难看出,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创新药的地位大幅提升。目前创新药板块景气增长也已然离不开BD这一关键要素。

而在这一过程中,MCN(跨国药企)的眼光,决定了国产创新药的出海规模以及后续的布局方向。业内始终在关注一个问题:怎样的创新药资产能获得MNC的认可?

从近年来的BD案例中,也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今年6月,动脉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MNC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青睐主要体现在数量多、金额高及全球领先三个方面。”

仅就“数量多”而言,近十年来,中国原研创新药累计数量已达3575个,位居全球首位;创新药企数量超过1200家,在研管线数量超过7000项,跃居全球第二。其中,恒瑞医药这类医药龙头可以说是铺量主力军。

恒瑞医药财报提到,在2024年国际知名咨询机构Citeline发布的“全球制药公司管线规模TOP25”榜单中,恒瑞医药位列第八。截至去年年底,公司已在中国获批上市19款新分子实体药物(1类创新药)、4款其他创新药(2类新药),另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约400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

另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以2023年新分子实体创新药收入,及截至2024年年底处于临床及更后期阶段的新分子实体在研创新药数量而言,恒瑞医药在中国制药企业中均名列前茅。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产品管线越多,就越容易实现打包批发式的BD交易。这也是恒瑞医药的一大优势。实际上,在本次战略合作之前,恒瑞医药就已经推进BD许久了。

去年财报提到,自2018年以来,恒瑞医药与全球合作伙伴进行了13笔对外许可交易,涉及16个分子实体,潜在总交易额约为140亿美元,首付款总额约为6亿美元,另获得若干合作伙伴的股权。

商业回报无疑是最纯粹的目的。“与药品销售相比,对外许可毛利率相对较高,增加对外许可收入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整体盈利能力。”财报显示,2024年,恒瑞医药营业收入达到279.85亿元,同比增长22.63%;归母净利润达到63.37亿元,同比增长47.28%。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06亿元,同比增长20.14%;归母净利润18.74亿元,同比增长36.90%。

基于此次恒瑞医药和GSK的战略合作,不少券商机构对恒瑞医药的业绩信心也进一步增强。比如,东吴证券认为,“恒瑞医药无可比拟的管线厚度为创新药海外授权奠定基础,预计每年有2-3款创新药授权落地,海外授权将常态化,一方面获得首付款增厚利润,另一方面随着出海产品增多,海外销售分成将非常可观,目前被显著低估。”

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BD项目中,对公司业绩提升作用显著的始终是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管线。

围绕核心管线,BD追求双赢目标

本次恒瑞医药对外授权的12个项目中最吸睛的就是HRS-9821。

据恒瑞医药介绍,HRS-9821是一款潜在的同类最佳PDE3/4(磷酸二酯酶3/4)抑制剂,目前正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可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作为辅助维持治疗,无需考虑既往治疗方案。

另外,据了解,该药物已在早期临床和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强效的PDE3和PDE4抑制作用,从而增强支气管扩张和抗炎作用,并为开发便捷的干粉吸入器(DPI)制剂提供了机会。

提到全球范围内涉及PDE3/4抑制剂的战略合作,其实7月份还有一笔交易引起了不小关注:默沙东对外宣布其与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生物制药公司维罗纳制药(Verona)达成合作。

根据协议,默沙东将通过子公司以每股美国存托股107美元的价格收购Verona,每股美国存托股代表8股Verona Pharma普通股,交易总价值约为100亿美元。

战略合作的重点就是Verona的核心药物Ohtuvayre(通用名:ensifentrine;中文名:恩司芬群)。据悉,这也是一款PDE3/PDE4双靶点抑制剂,去年已在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年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结合两笔交易来看,目前医药界PDE3/PDE4双靶点抑制剂颇为“吃香”。这也不令人意外,毕竟相关患者群体规模十分庞大。《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23)》数据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全球第三大致死疾病,患者总数达3.84亿,每年导致约320万人死亡,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

庞大的需求决定了恒瑞医药的研发方向。不过,市场越大,竞争更加难以忽视。拿恩司芬群这款药物来说,作为全球首创PDE3/PDE4双靶点抑制剂,拥有不小的先发优势。数据显示,恩司芬群上市8个月累计销售额已超过1亿美元,仅2025Q1销售额就达到了7130万美元。有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中期,该药物年销售额最高或达到近40亿美元。

对比来看,恒瑞医药的HRS-9821还在临床开发阶段,面对已经上市的产品,研发压力其实不小,既要加快落地速度,也需要凸显疗效。这种情况下,GSK的助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据了解,多年深耕下来,GSK在呼吸赛道不乏亮眼表现,其同样拥有一款适用于COPD和哮喘治疗的药物——Trelegy Ellipta(氟替卡松/乌美溴铵/维兰特罗三联吸入剂),这是全球首个每日一次的三联吸入疗法,2025年Q1该产品销售额高达6.75亿英镑,同比增长15%。

因此,恒瑞医药执行副总裁、首席战略官江宁军表示:“GSK在药物研发、全球临床网络及注册申报等方面的优势,将加速我们的PDE3/4抑制剂及其他一系列创新疗法进入海外市场,有望为全球患者带来突破性治疗方案。”

当然,BD并不是简单的卖方逻辑,而是往往追求双赢的核心目标。目前GSK之所以从恒瑞医药处引进十几个项目,也是为了丰富产品布局,补足业务短板。强强联手下,预计国产创新药源头创新实力还会有更明显的提升。

结语

目前来看,BD出海非“卖青苗”式的短线交易,而是一场双向赋能的战略共舞——中国药企以创新管线撬动全球资源,跨国药企借前沿技术完善生态布局。这一过程中,创新药价值共创的属性愈发明确,同时在“源头创新+全球协作”双轮驱动模式下,国内创新药企的市场声量不断提升,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造浪者”。其中,恒瑞医药等头部药企引领,无数中小型药企跟随追赶,齐力掀开了创新药下半场序幕。

来源:医药研究社

Top

1、中国考古博物馆举办“长安二千三百里——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

2、水利部:逐河系落实落细暴雨洪水防御措施,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业务规范

3、特朗普的贸易协议及关税措施是否能过法庭关,特朗普正式签署关税法令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floome.cn/SSN/detail/abpwjl.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射手座李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