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假如我的诊断和AI不一样,病人听谁的?”仁济院长夏强灵魂提醒别低估AI

时间:2025-07-28 08:18 作者:公竟渡河

“假如我的诊断和AI不一样,病人听谁的?”仁济院长夏强灵魂提醒别低估AI


当顶尖医生面对AI,有时会碰撞出特别的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夏强,昨天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分享了一个故事:不久前,他在门诊给一位病人看病,在完成所有检查、给出诊断建议后,病人说:“夏医生,您的诊断和我从AI那里查到的一模一样。”

一时间,夏强不知该如何回应:“我想了很久,搞不清他是想表扬我,还是别的意思。”

中国的医院可能是全世界应用AI最为领先的医院,但AI对于医疗的冲击可能才刚刚开始。昨天和夏强一道出席这场“智领医界 AI创未来”医疗人工智能论坛的多位专家认为,AI将在根本上改变医疗,但目前医疗界对AI的讨论可能过多地集中在技术层面,却低估了它对整个医疗生态的颠覆性影响。未来如何当医生?如何办医院?这些话题应该被更广泛、更深入地讨论。


院士圆桌讨论现场

在论坛的“院士圆桌”环节,与夏强一同对话的,还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原所长陈凯先、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葛均波、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等三位中科院院士,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这些既有极高学科造诣、同时也作为高级别管理者的专家,对“AI+医疗”的观点兼具视野高度和前瞻性。

回到开头的故事,夏强说,他当时还有一个联想:假如他的诊断和AI不一样,“不知道病人是会听我的,还是听AI的”?


夏强(左)和郭毅可

这其实并不是一句玩笑。据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江小涓的研究,现在AI的诊断水平虽还比不过顶尖医生,但已接近医疗界的平均水平。未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医生、患者和AI的关系可能会出现深刻变化。

郭毅可在发言中进一步讨论了这种可能性。他认为,AI带给医院的变革,绝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实际上,随着科学界不断从分子、细胞、组织等层面推进生命的数字化进程,未来医疗的基础将和现在大有不同。如果病人的病史、包括日常生理指标都被数字化并共享给AI,那么自动化、个性化的AI诊疗就会变成现实。患者如果感觉不适,来院前很可能会先找AI,医院则成为了第二选择。此时,医院该如何应对,是不是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从“等着病人找医生”变成“医生找病人”?

谈到“AI赋能医学”,陈义汉表示,这个判断低估了AI,更确切的说法是:AI正在重塑医学,也将引领医学的未来。在他看来,因为AI,医学如今每一年的变化,抵得上过去十年,未来十年则可能超过过去一百年。目前,AI正在帮助医生进行疾病预测、检查、诊断等技术性工作,包括读片和拟定治疗方案。但从医院整体建设和管理出发,AI的应用和讨论还远远不够,陈义汉认为:“AI将成为未来智慧医疗的核心、关键和底座。”


AI问答的质量已经媲美医生。

对于医疗AI,葛均波和陈凯先也都认为,AI不仅是医疗的工具,更会全过程、全链条地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他们期待从源头上促进医疗AI创新,包括完善数据资源供给,加强场景应用。

讨论中,夏强还提到了本月早些时候医疗界的一项重大进展——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在完全没有人工介入的情况下,完成了多例胆囊切除手术。夏强说,目前主流的手术机器人说到底只是医生的“提线木偶”。未来,如果这类全自动手术技术进一步普及,医院还会是医院吗?还需要医联体和分级诊疗体系吗?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区,一台手术机器人正在演示剥蛋壳。(文汇报记者 袁婧/摄)

郭毅可现场回应说,他的团队也开发了类似手术技术,并带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参展。在他现场播放的视频中,一位机器人正用它镊子般的手指给一枚鹌鹑蛋剥壳,蛋白外的薄膜完好无损。郭毅可解释说,这个操作和胆囊手术很相似。这台以大模型驱动的机器人,操作精度达到了微米级:“中国医疗AI技术和美国的差距非常小。我期待世界第一家真正的AI医院出现在上海。到时候,我会来上海看病。”

Top

1、“豫”见上合·与会代表随手拍

2、“不修了,俄海军总司令部决定:唯一航母将被封存”

3、特朗普逼宫美联储,鲍威尔会投降吗?,特郎普律师鲍威尔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floome.cn/UAR/detail/pbpjle.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公竟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