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央企被曝:大量员工资金被套,有人投8万拿回9000,深圳央企待遇排名
房企跟投事件再次引发了舆论关注。日前,华侨城集团前员工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反映,在企业推行的“强制”跟投制度下,大量员工资金被卷入地产项目,如今因项目停工、资金未回正等原因难以返还,尤其部分被裁员工数额不菲的跟投本金被套牢。
“即便已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仍要按原规则等待漫长的返还流程。”在他看来,这种“人走钱留”的状况让本就因失业而陷入生活困境的自己更添焦虑。
而针对前员工反映的跟投本金无法追回等问题,华侨城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跟投实质属于投资行为,有盈利也有亏损的情况,无论跟投人员在职或离职,项目盈利时均会按照相关跟投协议及跟投制度予以分红,项目亏损时也需共担风险。
另外对于员工关切,公司一直高度重视,与相关员工保持紧密、充分、友善的沟通,后续也将持续积极稳妥推进相关工作。
图为深圳华侨城
“强制”跟投?
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华侨城的跟投制度始于2019年。当年,企业发布《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的公告,对跟投相关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其中第一条明确提到,原则上所有投资项目必须实施跟投,确因项目类型、性质不适合开展跟投的,应经公司党委会审批同意。
而在跟投人员上,必须跟投人包括项目公司负责人、项目公司部门负责人及由项目公司负责人提名的本项目公司关键骨干员工,项目公司隶属的二级单位负责人,二级单位核心业务部门负责人及项目直接相关投资拓展人员。其他项目公司员工及项目公司所属二级单位员工可自愿跟投。
网传的《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截图
一份网上流传的《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中甚至有更明确的罚则:自愿跟投人员未按期足够缴纳认购金额的,取消其半年内的跟投资格并通报批评;强制跟投人员一直未足额缴纳跟投本金,在后续绩效考核时扣除所属项目公司及对应二级单位业绩考核得分5-20分。
华侨城集团前员工王田(化名)向记者证实了上述文件内容的真实性。他无奈地向记者表示,自己投了8万元进去,到现在只拿回9000元。
2021年,王田和部分同事参与了公司项目跟投,2024年却突遭裁员。如今人虽已离开华侨城,可剩余的跟投本金仍沉淀在公司账户里,只能按当初的跟投规则慢慢等待返还,这让他满心焦虑又无力。
王田告诉记者,被裁员后的生活本就十分窘迫,而当初跟投的资金,是同事们攒了多年的积蓄,其中不少还是借来的。他们曾尝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可法院认为所谓强制跟投未达到“不跟投就解雇”的程度,因此不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强迫”,维权之路也随之受阻。
但在王田看来,法律条文和现实处境是两码事。“在这种国有企业上班,真要是不配合,还能等着领导主动约谈你吗?”王田向记者强调,自己是2021年参与跟投的,彼时地产行情已显颓势,尽管部分同事内心并不情愿跟投,但留给他们的选择并不多,如果不跟投会和公司产生矛盾,可能影响绩效甚至丢工作,“当时就想着保住这份国央企的工作,才选择了跟投”。
面对裁员后经济情况急转直下的状况,曾参与过跟投的集团前员工期望能要回跟投本金,但依据项目跟投管理办法,只有项目经营资金峰值开始回落后,保证资金存量富余,才可以随项目经营资金逐渐回正同步启动跟投本金返还。
该办法规定,截至项目整体累计经营现金流回正当季度,最多返还员工80%跟投本金;至项目模拟清算(项目签约销售面积达90%)时返还剩余跟投本金。
项目跟投管理办法提及至项目模拟清算(项目签约销售面积达90%)时返还剩余跟投本金(2019年11月版本)
“现在地产行情这么差,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个(90%)去化率?更何况有些项目已经停工,永远达不到资金峰值,那本金就永远别想拿回来了。”王田说。
“精益管理”引争议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项目停工、去化艰难成为常态,原本“共享收益”的跟投机制成为员工承担亏损,矛盾也随之激化。
既然项目已处于亏损状态,作为跟投人的他们为何坚持要求企业返还本金?在王田等华侨城前员工看来——
一方面跟投是属于非自愿行为,受“不跟投影响职业发展”的隐性约束才展开的,企业应该为此负责;
另一方面,华侨城集团已在2023年出台了新的跟投管理办法,新管理办法也明确了“对于被动离职、主动离职情况的人员,原则上允许跟投退出”。
记者通过公开渠道查阅到,2023年,华侨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华侨城A发布了《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修订)》。
2023年,华侨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华侨城A发布了《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修订)》
王田告诉记者,新办法在面向员工宣讲时,其中“调整人员变动时的特殊情况处理”中提到,考虑新的跟投机制目的为激励项目运营团队,具体应根据《合伙企业法》等法律法规办理,加快项目周转,不再是决策风险的绑定,故对于被动离职、主动离职情况的人员,原则上允许跟投退出。
“原则上说是可以退,但到执行层面却变了。”前述华侨城前员工向记者表示,华侨城在地产下行期还拉着员工跟投,缺乏人文关怀,对于上级的文件落实有歧义,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希望能“分级处理”:优先返还被裁员工本金,在职员工可暂缓,“这既能缓解社会矛盾,也能体现央企担当。”
然而,这一诉求尚未得到华侨城的支持。“华侨城变得没有人情味儿了。”上述前员工认为,事件暴露出华侨城管理层面的深层问题,现任掌舵人张振高提出的“精益管理”被指流于形式。
“精益管理”的核心在于消除浪费、优化流程与持续改进,其中大规模人员变动也是在这个框架下推行的举措。据华侨城A公开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末企业在职员工数量为24526人,而2024年报告期末这一数字降至19591人,三年间减少近5000人,而这些被裁人员中,不乏当年强制跟投的参与者。
跟投制度的初衷或许是“绑定企业与员工利益”,但在行业下行期,强制参与、风险共担却无合理退出机制的设计,已伤及人心。“管理的核心是人心,当被裁员工的‘救命钱’被套牢,在职员工的积极性如何维系?”
接受记者采访时,前员工王田感慨万千:回想起华侨城集团18岁生日那天,任总在演讲《有梦的人最美》里曾问“如果时光倒流,你是否还会选择华侨城”,彼时台下异口同声的“愿意”响彻全场,而如今再问起这句话,真不知大家会如何回应。
房企跟投退潮
针对华侨城跟投制度引发的舆论,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方面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中表示,房地产项目跟投属于合法合规行为。
实施员工跟投,是房地产开发行业普遍使用的机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跟投资金的会计处理,符合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另外,项目跟投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
跟投实质属于投资行为,其目的是让员工和企业共享项目收益,共担项目风险,通过加强激励和约束,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行业具体实践来看,跟投项目有盈利,也有亏损的情况,但不管是何种情况,本着上述原则,无论跟投人员在职或离职,项目盈利时均会按照相关跟投协议及跟投制度予以分红,项目亏损时也需共担风险。
华侨城方面进一步提到,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众多房地产企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
针对员工关切,公司一直高度重视,与相关员工保持紧密、充分、友善的沟通,后续其将持续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等政策要求,推动房地产业务高质量发展,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框架下,持续积极稳妥推进相关工作。
事实上,不止是华侨城,房企跟投在近年来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普遍性问题包括强制或变相强制,多数企业将跟投与职级晋升、奖金发放直接挂钩,让“自愿”沦为“被自愿”;流动性锁死,项目停工、去化迟缓,叠加预售资金被监管或挪用,导致员工本金难以按期回正;兑付条款“单方面可修改”,企业常以“项目亏损、未达预期利润”为由,对本金兑付进行延期、打折甚至拒绝等。
“员工被裁或离职后权益悬空,既无法参与项目后续决策,也难以通过内部通道有效维权。”柏文喜指出,类似华侨城这样,即便是国资背景的企业,不仅未能为员工提供额外安全保障,反而可能因决策流程冗长、问责压力大,导致兑付动作更为迟缓。
而造成这一现象离不开两个原因——
第一是周期因素——房价下行、销售放缓、融资收紧,导致项目现金流枯竭;
第二是制度缺陷——跟投协议普遍缺少“风险共担”的对称条款:盈利时员工只能拿有限分红,亏损时却承担全部本金风险;信息披露、退出机制、争议解决安排均缺位。这些制度缺陷在行业顺周期时被高增长掩盖,一旦进入逆周期便暴露无遗。
柏文喜进一步表示,具有国有资产背景的开发商兼具“市场逐利”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属性,在跟投纠纷中更应承担起更重的“实质兑付+风险化解”责任。
他认为,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唯有先让跟投制度回归“风险共担、信息对称、自由进出”的本源,再辅以国资企业的兜底示范,才能防止此类纠纷演化为更大的社会风险。
南方都市报(nddaily)、深圳大件事(nandusz) 报道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孙阳
3、北大取消绩点不是没有考核,而是因为绩点有个很大的弊端,北京大学绩点优良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