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欧盟对中国的三重定位,就像同时亮起了红黄绿灯……,欧盟对中国的意义
冯德莱恩在结束了中国行之后,紧接着就与特朗普签订了贸易协定,不仅同意输美商品被征收15%关税,还将增加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购买美国军事装备以及总额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
“新三国”时代:中欧关系怎么了?
美国、欧盟、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政治、经济、文化力量,英加日韩澳新挂靠美欧,印度、俄罗斯等统统划入“其他”。
人们喜欢用三国演义来比照美中欧关系,这很有道理,但是否符合三方认知,取决于视角。在三国里,北方的魏国最强大,最有侵略性;东方的吴国第二强,但实力与魏国有差距,本身对西方的蜀国也心怀不轨;西方的蜀国最弱小,但也因为生存压力最大而活得最机智、最精彩。
在中国视角里,自己是最弱小的蜀国,最充满智慧和能打只是文学比照的副产品,但也符合中国人的自我定位。美国毫无疑问是魏国,实力强大,到处霸凌。欧洲则是吴国,趋炎附势,见利忘义。
在美国视角里,实力和态势是割裂的。美国实力最强大,但在态势上是受魏国逼迫和蜀国挖墙脚的吴国。中国在实力上还只是第二的吴国,但在侵略性上堪比魏国。欧洲无论是实力还是态势,都是弱小的蜀国,还没有蜀国的智慧和能打。
欧洲视角更加复杂。欧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起点,自认占据进步主义(如环保、人权、可持续发展、多元文化、福利主义等)的道德制高点,在美中竞争中具有合纵连横的杠杆支点地位,在这方面好比蜀国。由于工业革命至今积累的先发优势,具有堪比吴国的实力和战略地位。美国具有魏国的实力和战略地位,但具有吴国的“可友好性”和“可拉拢性”。中国则具有魏国的侵略性、吴国的实力、蜀国的战略地位,毕竟中国“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
当然,中国肯定不认为自己具有侵略性,这确实是欧美叙事。中国崛起实质性地改变了地缘政治经济现实,改变了历史走向,某种程度上这是在侵入一直由欧美主导的现行世界秩序。在欧美看来,这就是侵略性。
在中美大竞争的当下,双方都在争取欧洲,欧洲认为这是机会。问题是,中国希望拉上欧洲对抗美国,美国希望拉上欧洲对抗中国,而欧洲呢?
欧洲本以为可以吃完中国吃美国、吃完美国吃中国,突然发现两头受挤、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中国对中欧关系突然走入深水区缺乏心理和物质准备的同时,欧洲对美欧关系突然走向深水区同样缺乏心理和物质准备。
当地时间7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欧盟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会晤并宣布,美欧双方达成一项新的贸易协议。视觉中国
还有一些介于“农业欧洲”和“工业欧洲”之间的国家,比如法国,一方面有空客、雷诺、道达尔等,另一方面是酒类、香水和化妆品、奶酪、食品出口大国;荷兰有飞利浦和壳牌石油,但奶酪、花卉和球茎也是出口大国,荷兰的金融和服务也很厉害,有KPMG、ING等。
在欧洲尚处于科技前沿而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的年代,这样的体制问题不大。但在科技发展迅速、甚至跃进的当下,欧洲跟不上趟了,原有体制有崩盘危险。这正是欧盟当前的焦虑所在。
1、游泳世锦赛女子200米自由泳预赛:柳雅欣第6&李冰洁第11 晋级决赛
2、陈芋汐/掌敏洁摘金!中国队夺得世锦赛女双10米台14连冠,世锦赛女双冠军
3、大同失联客车女司机亲属发声:她40多岁有一儿一女,村民凌晨四点会坐她的车去干活